【乾】九三 君子⑴终日⑵乾⑶乾,夕⑷惕⑸,若⑹厉⑺无⑻咎⑼。【译】九三 才德出众的人既能从早到晚都努力向上进取,又能时刻谨慎小心,假如遇到危险也不会有不幸之事发生。注释: ⑴“君子”才德出众的人。《论语·子路》:“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⑵“终日”从早到晚。《荀子·劝学》:“终日而思。”
⑶“乾”本义:上出。《说文》:“乾,上出也。”
⑷“夕”《汉语大词典》通“亦”(又)。《老子》:“﹝人﹞所教,夕议而教人。”朱谦之校释引罗振玉曰:“御注本、敦煌本均作‘亦我义教之’。 ”
⑸“惕”警惕,谨慎小心。《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无日不惕,岂敢忘职。”
⑹“若”假如。《孟子·梁惠王上》:“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⑺“厉”祸患,危险。《诗经·大雅·瞻卬》:“降此大厉。”
⑻“无”不,表示对动词或形容词的否定。《韩非子·喻老》:“臣是以无请也。”
⑼“咎”灾祸,不幸之事。与“休”相对。《尚书·大禹谟》:“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民弃不保,天降之咎。”【乾】九三 象曰 终日乾乾,反复⑴道⑵也。【译】象 “从早到晚都在努力向上进取,”这是应重复再三的道理。注释: ⑴“反复”重复再三;翻来覆去。《孟子·万章下》:“君有大过则諫,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
⑵“道”规律,道理。《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乾】九三 文言曰:终日乾乾,行⑴事⑵也。【译】文言 “从早到晚都在努力向上进取,”是在忙于做事情。注释: ⑴“行”做。《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
⑵“事”事情。《论语·学而》:“敏于事而慎于言。”【乾】九三 文言又曰:终日乾乾,与⑴时⑵偕⑶行⑷。【译】文言 从早到晚都在努力向上进取。这是跟随时势发展共同行动。注释: ⑴“与”亲附,跟随。《管子·大匡》:“公先与百姓而藏其兵。”
⑵“时”时机,时势。《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⑶“偕”划一,等同。《管子·幼官》:“偕度量,一称数。”
⑷“行”行动。《论语·述而》:“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乾】九三 文言又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译】文言:“才德出众的人既能从早到晚都努力向上进取,又能时刻谨慎小心,假如遇到危险也不会有不幸之事发生。”怎么分析判断这句话呢?老师说:“才德出众的人加强道德修养钻研学问,忠诚无私守信用所以增进了道德。”锻炼培养言辞表达能力显现他的诚实品质,所以积储了学问。掌握的知识达到了最高程度,适宜推举其议论行政事务。掌握的知识全面并能保持始终,适宜推举其掌管合乎正义的事情。因此身处显达职位他不傲慢,处在卑贱地位他不发愁,所以能够努力向上进取,自强不息。因为他时时能够谨慎小心,即使遇到危险也不会有不幸之事发生了。”此段文言篇幅较长以下将其分段注解【原文】“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⑴谓⑵也?【译文】“才德出众的人既能从早到晚都努力向上进取,又能时刻谨慎小心,假如遇到危险也不会有不幸之事发生。”怎么分析判断这句话呢?注释:⑴“何”副词。怎么,哪里。《论语•公冶长》:“赐也何敢望回?”
⑵“谓”以为;认为(对某一事物经分析思考后所作的判断。)。《尚书·泰誓中》:“谓己有天命,谓敬不足行。”【原文】子⑴曰:“君子进⑵德⑶修业⑷。忠⑸信⑹所以进德也。【译文】老师说:“才德出众的人加强道德修养钻研学问,忠诚无私守信用所以增进了道德。”注释:⑴“子”古人对自己老师的称呼。《论语》:“子曰:学而时习之。”
⑵“进”增进;加强。《礼记•乐记》:“礼减而进,以进为文。”郑玄注:“进,谓自勉强也。”
⑶“德”道德,品德。《周礼•地官·师氏》:“以三德教国子。”
⑷“修业”学习知识,钻研学问。晋葛洪《抱朴子·崇教》:“若使素士,则昼躬耕以糊口,夜薪火以修业。”
⑸“忠”忠诚无私;尽心竭力。《左传•成公九年》:“无私,忠也。”
⑹“信”守信用。《荀子·富国》:“已诺不信则兵弱。”【原文】修⑴辞⑵立⑶其诚⑷,所以居⑸业⑹也。【译文】锻炼培养言辞表达能力显现他的诚实品质,所以积储了学问。注释:⑴“修”(学问、品行方面)学习、锻炼和培养。《国语•晋语》:“修武之德。”
⑵“辞”文词;言词。《礼记•曲礼上》:“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孔颖达疏:“辞,言语也。”
⑶“立”显现。《淮南子•主术训》:“德无所立,怨无所藏。”高诱注:“立,见。”
⑷“诚”诚实;真诚;忠诚。《礼记•学记》:“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
⑸“居”积储。《尚书·益稷》:“懋迁有无化居。”孔传:“居,谓所宜居积者。”
⑹“业”学业(学问。)。《孟子•告子下》:“交(曹交)得见于邹君,可以假馆,愿留而受业于门。”【原文】知⑴至⑵至⑶之,可⑷与⑸言⑹几⑺也。【译文】掌握的知识达到了最高程度,适宜推举其议论行政事务。注释:⑴“知”知识。《老子·三章》:“常使民无知无欲。”
⑵“至”到。《战国策·东周策》:“颜率至齐。”
⑶“至”极,最。《吕氏春秋·制乐》:“欲观至乐,必于至治。”
⑷“可”适宜。《庄子·天运》:“其味相反,而皆可于口。”
⑸“与”动词。推举,举用
完整内容需VIP查看或开通VIP查阅
付费内容
请登录 或 注册购买
这里是自定义内容,请在【用户中心配置 - 销售配置 - 普通付费内容 - 未登录提示】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