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易经网

系辭上傳第5-6章(清)纳喇性德撰《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七十一》

系辭上傳第5-6章(清)纳喇性德撰《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七十一》 頭等侍衛納喇性德編 【原文】:系辞上传第五章: 【原文】: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濂溪先生曰:誠者,聖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誠斯立焉,純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隂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通書》 康節先生曰:一隂一陽之謂道。道无聲无形,不可得而見者也,故假道路之道而為名。人之有行,必由乎道。一隂一陽,天地之道也,物由是而生,由是而成者也。《觀物外篇》 明道先生曰:一隂一陽之謂道,道非隂陽也。所以一隂一陽,道也。如一闔一闢之謂變。【謝顯道錄】 天只是以生為道,繼此生理者,即是善也。善便有一箇元底意思。元者善之長,萬物皆有春意,便是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成却待他,萬物自成。其【一作甚】性須得。這箇義理,仁者又看做仁了也,知者又看做知了也,百姓又日用而不知,此所以君子之道鮮矣。此箇亦不少,亦不剩,只是人看他不見。【並呂與叔東見錄】 一隂一陽之謂道,自然之道也。繼之者善也,出道則有用。元者善之長也,成之者却只是性,各正性命者也。故曰: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如此,則亦无始,亦无終;亦无因甚有,亦无因甚无;亦无有處有,亦无无處无。【劉絢所錄】 凡人說性,只是說繼之者善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夫所謂繼之者善也者,猶水流而就下也。皆水也,有流而至海,終无所汚,此何煩人力之為也?有流而未遠,固已漸濁;有出而甚遠,方有所濁;有濁之多者,有濁之少者。清濁雖不同,然不可以濁者不為水也。如此,則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故用力敏勇則疾清,用力緩怠則遲清。及其清也,則却只是元初水也,亦不是將清來換却濁,亦不是取出濁來置在一隅也。水之清,則性善之謂也,故不是善與惡在性中為兩物相對,各自出來。此理,天命也;順而循之,則道也;循此而修之,各得其分,則教也。自天命以至於教,我无加損焉。【李籲所錄】 伊川先生曰:道者,一隂一陽也。動靜无端,隂陽无始,非知道者,孰能識之?動靜相因而成變化,順繼此道,則為善也。成之在人,則謂之性也。在衆人則不能識,隨其所知,故仁者謂之仁,知者謂之知。百姓則由之而不知,故君子之道,人鮮克知也。【經說】 一隂一陽之謂道,此理固深,說則无可說。所以隂陽者道,既曰氣,則便是。【一作有】。二言開闔便是感,既二則便有感。所以開闔者道,開闔便是隂陽。老氏言虚而生氣,非也。隂陽開闔,本无先後,不可道今日有隂,明日有陽。如人言形影,蓋形影一時,不可言今日有形,明日有影。有便齊有,離了隂陽更无道。所以隂陽者,是道也。隂陽,氣也。氣是形而下者,道是形而上者,形而上者則是密也。止於至善,不明乎善,此言善者,義理之精微,无可得名,且以至善目之。繼之者善,此言善,却言得輕,但謂繼斯道者,莫非善也,不可謂之惡。【並入關語錄】。 横渠先生曰:一隂一陽,是道也。能繼,繼體此而不已者,善也。善之,猶言能繼此者也。其成就之者,則必俟見性,是之謂聖。仁者不已其仁,始謂之仁。知者不已其知,方謂之知。此是致曲,曲能有誠也。誠則有變化,必仁智會合,乃為聖人也。前謂聖人者,於一節上成性也。夷、惠所以亦得稱聖人,然行在一節而已。百姓日用而不知,蓋所用莫非在道。飲食男女皆性也,但已不自察。由旦至暮,凡百舉動,莫非感而不之知。今失心又不求,感又不求,所以醉而生、夢而死者,衆也。言繼,繼不已者,善也。其成就者,性也。仁智各以成 性猶仁禮以成性,勉勉而不息,可謂善成而存。存在乎性,仁知見之,所謂曲能有誠者也。不能見道,其仁知終非性之有也。性未成則善惡混,故亹亹而繼善者,斯為善矣。惡盡去則善因以亡,故舍曰善而曰成之者性。神不可致思,存焉可也;化不可助長,順焉可也。存虚名,久至德,順變化,達時中,仁之至,義之盡也。知微知彰,不舍繼其善,然後可以成之性矣。聞見不足以為已有,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 謂之知心。各有本性,始為已有。苟未見性,須當勉勉。今學者既知趨向,殊不費力,何為不勉勉?百姓日用而不知,溺於流也。【並《易說》】 所謂勉勉者,謂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繼繼不已,乃善而能至於成性也。【經學理窟】 廣平游氏曰:孔子之言性,有以其本言之者,若繼之者善,成之者性是也;有以人所見言之者,若性相近,習相遠是也。孟子亦然,其道性善,深探其本也。其曰:孺子將入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始據人所言而語之也,是以當時學者不能无疑。夫道未始有名,感於物而出,則善之名立矣;託於物而生,則性之名立矣。善者性之德,故莊子曰物得以生謂之德;性者善之資也,故莊子曰形體保神謂之性。蓋道之在天地,則播五行於四時,百物生焉,无非善者也,无惡也,故曰繼之者善也。道之在人,則出作而入息,渴飲而飢食,性者无妄也,苟得其性之本然,反身而誠,則天地萬物之理得,而道自我成矣,故曰成之者性也。惟其同出於一氣,而氣之所值,有全有偏,有邪有正,有碎有駁,有厚有薄,然後有上知、下愚、中人之不同也。《語解》 龜山楊氏曰:仲素問横渠曰:氣質之性如何?曰:人所資稟,固有不同者。若論其本,則无不善。蓋一隂一陽之謂道,隂陽无不善,而人則受之以生故也。然而善者其常也,亦有時而惡矣。猶人之生也,氣得其和,則為安樂人。及其有疾也,以氣不和而然也
完整内容需VIP查看开通VIP查阅
付费内容
售价:14 积分

登录注册购买

这里是自定义内容,请在【用户中心配置 - 销售配置 - 普通付费内容 - 未登录提示】修改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

付费内容
售价:14 积分

登录注册购买

这里是自定义内容,请在【用户中心配置 - 销售配置 - 普通付费内容 - 未登录提示】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