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易经网

第2卦-坤卦:坤卦文言傳(清)纳喇性德撰《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六》

坤为地卦 地位:老阴|人位:老阴|天位:老阴|错卦:乾为天|综卦:坤为地|交互卦:坤为地 第2卦-坤卦:坤卦文言傳(清)纳喇性德撰《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六》 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六 頭等侍衛納喇性德編 【原文】文言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静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伊川先生曰:坤道至柔,而其動則剛;坤體至靜,而其德則方。動剛故應乾不違,德方故生物有常。隂之道不唱而和,故居後為得而主。利成萬物,坤之常也。含容萬類,其功化光大也。主字下脱利字。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承天之施行不違時,贊坤道之順也。《易傳》 ○禹不矜不伐,至柔也,然乃見剛德。 ○至大、至剛、以直,此三者不可闕一,闕一便不是浩然之氣,如坤所謂直、方、大是也。但坤卦不可言剛,言剛則害坤體。然孔子於文言又曰:坤至柔而動也剛。方即剛也。門人因問:見李籲録明道語中,却與先生說别。解至剛處云剛則不屈,則是至剛已帶却直意。又曰以直道順理而養之,則是以直字連下句,在學者著工夫處說却。先生曰:先兄無此言,便不講論到此。舊嘗令學者不要如此編録,纔聽得轉動便别。舊曾看只有李籲一本,无錯編者。它人多只依說時不敢改動,或脱忘一兩字,便大别。李籲却得其意,不拘言語,往往録得,却是不知尚有此語。只剛則不屈,亦未穩當。【楊遵道録】横渠。先生曰:屈信、動靜、終始各自别。今以剛柔言之,剛何當无靜?柔何嘗无動?坤至柔而動也剛,則柔亦有剛,靜亦有動。但舉一體,則有屈信、動靜、終始。乾行不妄,則坤順必時也。 ○效法,故光【並《易傳》】 白雲郭氏曰:坤雖以柔靜為主,苟无方剛之德,不足以含弘光大,後得主而有常矣。含萬物,含弘也。化光,光大也。所謂其靜也翕,其動也闢也。然而要坤之至,以順承天而行以時而已。此重明卦彖之意。《易說》 漢上朱氏曰:至柔至靜者,坤之體也。動而剛方者,坤之用也。方亦剛也,以其不可易言之謂之方。其體則坤,用則随乾,觀其所動,而坤之順德見矣。含萬物而生之者,隂含陽也。玄曰:天鬱化精,地隱魄榮。隱,所謂含萬物也。及其化生,品物咸章,保厥昭陽,坤道乃光。坤之光,即乾之光大也。玄曰:天炫炫出于无畛,熿熿出于无垠。炫炫、熿熿,所謂化光也。坤道至矣,一言可盡其順矣乎?天動地随,其行有時,故承天而時行。《易傳》 新安朱氏曰:坤至柔剛方,釋牝馬之貞也。方謂生物有常,後得主而有常。程傳曰:主下當有利字。含萬物而化光,復明亨義。坤道其順乎,復明順承天之義。此以上申彖傳之意。《本義》 ○問: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程傳云:坤道至柔而動則剛,坤體至靜而德則方。柔與剛相反,靜與方疑相似,何也?先生曰:靜无形,方有體。方謂生物有常,言其德方正一定,確然不易,而生物有常也。靜言其體,則不可得見;方言其德,則是其著也。 ○坤至柔而動也剛。坤只是承天,如一氣之施,坤則盡能發生承載,非剛安能如此? ○未有乾行而坤止,此說是。且如乾施而坤不應,則不能生物。既會生物,便是動。若不是它健後,如何配乾?只是健得來順。坤以簡能,坤最省事,更无勞攘,也即承受那乾底生將出來。它生將物出來,便見得是動。隂若只是一箇順,如何配陽而生物?【並《語録》】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蚤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伊川先生曰:天下之事,未有不由積而成。家之所積者善,則福慶及於子孫;所積不善,則災殃流於後世。其大至於弑逆之禍,皆因積累而至,非朝夕所能成也。明者則知漸不可長,小積成大,辯之於蚤,不使順長,故天下之惡无由而成,乃知霜冰之戒也。霜而至于【一无于字】冰小;惡而至于【一无于字】大,皆事勢之順長也。《易傳》 康節先生曰:漁夫謂樵夫曰:人之所謂親,莫如父子也;人之所謂疏,莫如路人也。利害在心,則父子過路人遠甚。父子之道,天性也。利害或奪之,已非天性者矣。夫利害之移人,如是之深也,可不慎乎!路人之相逢則過之,固无相害之心焉,无利害在前故也。有利害在前,則路人與父子又奚擇焉?路人之能相交以義,又何况父子之親乎?夫義者,讓之本也;利者,爭之端也。讓則有仁,爭則有害,何相去之遠也?堯、舜亦人也,桀、紂亦人也,人與人同,而仁與害異爾。仁因義而起,害由利而生。利不以義,則臣弑其君者有焉,子弑其父者有焉,豈若路人之相逢,一日而交袂於中逵者哉!【邵子外書】 横渠先生曰:餘慶餘殃,百祥百殃,與中庸必得之義同。善者有後,不善者无後,理當然。其不然者,亦恐遲晚中閒。譬之瘠之或秀,腴之或不秀,然而不直之生也,幸而免遇外物,大抵適然耳。君子則不恤,惟知有義理。《易說》 白雲郭氏曰:坤之初六非積善之象,而文言先及積善者,因明善不善皆在所積,知不善之不可積,則善為可積矣。聖人貴夫蚤辯者,慮馴致之易長耳。所以坤之德以柔而剛、靜而方為至,蓋非剛非方則一於順,皆馴致之道,必不能蚤辯故也。《易說》 漢上朱氏曰:善不善之報必有餘者,馴而不已,積之既久,則末流必多,乾坤是也。家言,臣子也。坤積至五,子弑父,臣弒君,離日坎月,自下而進,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辯之不蚤,其禍至此,矧不辯乎?先儒嘗以乾坤論之,謂君子之道有時而消,於是有隂化陽滅者矣。然而復出為震者,餘慶之不亡也。小人之道有時而消,於是有陽息隂盡者矣。然而極姤生巽者,餘殃猶在也。觀諸天道,月之生死,晦盡而生明,既滿而或虧,先儒

第2卦-坤卦:坤卦文言傳(清)纳喇性德撰《合訂刪補大易集義粹言•卷六》,第1张

完整内容需VIP查看开通VIP查阅
付费内容
售价:51 积分

登录注册购买

这里是自定义内容,请在【用户中心配置 - 销售配置 - 普通付费内容 - 未登录提示】修改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

付费内容
售价:51 积分

登录注册购买

这里是自定义内容,请在【用户中心配置 - 销售配置 - 普通付费内容 - 未登录提示】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