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胡瑗撰《周易口義》繫辭下
周易口義,宋胡瑗撰。
繫辭下
《義》曰:此十翼之中第七翼也。然按上繫、下繫之說,先儒議者多矣。何氏則曰:上篇明无,故曰易有太極;下篇明幾,故曰知幾其神。或曰:上篇論易之大理,下篇論易之小理,皆失之。蓋以簡編重大,故分為上繫、下繫也。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
《義》曰:自此已下至禁民為非曰義為一章,言伏羲始畫八卦,取天、地、水、火、山、澤、風、雷之象,畫為乾、坤、艮、巽、震、離、坎、兌之卦,八卦既成列,而天地萬物之象莫不在於八卦之中也。
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
《義》曰:夫伏羲始畫八卦,以盡天地、水火、風雷、山澤之象。然於萬物之情,萬事之理,在伏羲之時,世質民淳,情偽未遷,利害未作,雖八卦之設,三畫可以盡人事之宜。迨乎後世,民欲叢生,巧妄交作,則八卦不能盡吉凶之變。文王囚於羑里,極天地之淵藴,明人事之終始,是以取伏羲所畫之八卦,因其數而重為六十四卦,分為三百八十四爻,以盡天地之賾,人事之理。有得有失,有吉有凶,有應有不應,有正有邪,有利有害,盡在此卦爻之中。然則爻者,效也。使後世之人效而法之,故卦爻之中,有情偽之理,有是非之道,有變通之常,有動静之事,有剛柔之限。凡人觀其爻,則知其效法此象而行事也。然重卦之說,先儒議者多矣。或曰伏羲所重,或曰神農所重,或曰夏禹所重,皆失之。蓋見下文包犧氏之王天下,作結繩而為網罟,蓋取諸離;神農氏作,斵木為耜,楺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又因尚書之文,有洛書錫禹之言,故有此說。殊不知繫辭是仲尼所作,蓋仲尼因其聖人制立器用,以取合於聖人之卦。以其結繩為網罟,蓋合德於離卦,取其有附麗之義;因其耒耜有益於人,蓋合德於益卦,以其有相資益之義。先儒不究原本,故疑而有此說也。且六十四卦既是伏羲、神農所重,則文王何心哉?不然,何以仲尼曰: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且伏羲之時,又非中古;神農之時,又非憂患。推此以言,文王重卦之心,又可見也。
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
《義》曰:剛者,陽也;柔者,隂也。夫六十四卦之中,卦有六爻,陽為剛,隂為柔,陽主其生,隂主其殺。故剛柔之位,則有變有通,有動有静。故事之久,静則動;物之久,動則静。動静之道,則有變有通。是故聖人因其剛柔二氣,互相推盪於六爻之間,然後成其生養之道也。故上繋曰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者是也。然則不言隂陽相推,而止言剛柔者,蓋隂陽者,天地之氣;剛柔者,是隂陽之體。言剛柔,則隂陽之功可見矣。
繫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
《義》曰:言聖人既因剛柔二氣互相推盪,而為生成之道,又恐後世之人難曉,故於諸卦諸爻之下,各繫屬其文辭,以明得失之道,吉凶之變,情偽之端,萬事之理。使人觀其得,則可以知其失;趨其吉,則可以明其凶。逆順之道,動静之理,在所命之辭,皆可見矣。
吉凶悔吝者,生乎動者也。
《義》曰:夫六十四卦有六爻,有吉有凶,有悔有吝,皆由爻位之動者也。若動而合於理則為吉,動而昧於道則為凶,有事之微小可以追悔者,有事之萌兆可以鄙吝者,皆繋在於卦爻之變動也。是故聖人因卦爻之變動,明人事之大體,推其情偽之端,明其得失之迹,使人觀之,不失於動静之道也。
剛柔者,立本者也。
《義》曰:言伏羲始畫八卦,始窮變於天地隂陽之理,以成剛柔之道,以為萬事之大本,以成天下之**,天下之人皆本此以為法則也。故六十四卦之所本,君臣父子之所法,皆由此剛柔之象為之根本者也。至如剛定體為乾,柔定體為坤,陽卦兩隂而一陽,隂卦兩陽而一隂,是立其卦本而不遺也。
變通者,趣時者也。
《義》曰:凡六十四卦,卦有六爻。一卦之體,象其一時;一爻之義,象其一人。六爻之道,上下相應而成變通,所以趣就一時者也。至如屯之卦,言天下屯難之時,故其卦體以象其屯。故初六居卦之始,當屯難之時而磐桓,利居正,利建侯,以蘇息天下之人。至於六二,言女子貞不字,言女子守正,應於九五,雖為初九、九六寇難,然專應於五,不改其節。至於**,乘馬班如,退守其正,待時而行。如此之類,是皆一卦則言其一時,其諸爻各言其一人,以趣就其時也。然則君子之人,凡所動作,必從其時,不失其中。故中庸曰:君子而時中。是言君子之人,動作之間,皆從其時也。
吉凶者,貞勝者也。
《義》曰:貞者,正也。夫有動者則未免乎累,殉吉者則未免乎凶,盡會通之變而不累於吉凶者,其唯貞勝者。故六十四卦之内,人事之端,情偽之作,吉凶之驗,无不備載於其間。若爻位之吉,又能行其大正之道,則其事愈吉。若居爻位之凶,而能行大正之道,則其事不至於凶。惟是貞正之道,則能勝於凶吉也。
天地之道,貞觀者也。
《義》曰:觀者,為天下之所仰觀,則謂之觀。夫天本在上,地本在下,天地之性,本不相得。及夫天以純陽之氣降於下,地以純隂之氣騰於上,二氣上下,交相通感,然後以成生長之道。是天地之道,生成之理,皆本正一,故為物之仰觀者也。
日月之道,貞明者也。
《義》曰:夫日為陽德,月為隂精,運行四時,晝夜不息者,日月之明也。然而往來不停,照臨下土,不混其光者,蓋各得貞一,而明有所一也。
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義》曰:夫少者,多之所貴;寡者,衆之所宗。故天下之情偽,人事之動静,皆歸一而後可正也。然則天下之廣,周於萬里,人心至衆,萬孔千狀,執一何由而治哉?蓋萬化一術也,天下一統也。若以至正之道、純一之德而治之,則天下自然而治矣。若不以純一之德而治之,則天下自然而睽乖矣。故王輔嗣嘗曰:夫衆不能治衆,治衆
完整内容需VIP查看或开通VIP查阅
付费内容
请登录 或 注册购买
这里是自定义内容,请在【用户中心配置 - 销售配置 - 普通付费内容 - 未登录提示】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