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上下經六十四卦之序,孔子因卦名以敘其次第之義也。大抵易者變易也,如反需為訟,泰為否,隨為蠱,晉為明夷,家人為睽,此不善變者也。如反剝為復,遯為壯,蹇為解,損為益,困為井,此善變者也。文王示人以可變之機,則危可安,亂可治,特在轉移間耳。可見後天之學,以人事贊天地之妙,條貫之中,具有精理,故名《序卦》。
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盈天地之間者惟萬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穉也。物穉不可不養也,故受之以需,需者飲食之道也。飲食必有訟,故受之以訟。訟必有眾起,故受之以師,師者眾也。眾必有所比,故受之以比,比者比也。比必有所畜,故受之以小畜。物畜然後有禮,故受之以履。履而泰,然後安,故受之以泰。
此一章是發明序上經之義也。
孔子意曰:序上經之卦,始於乾坤,終於坎離者,何也?乾,天也;坤,地也。自太極判而兩儀生,動生陽而成天,靜生陰而成地。然後二氣絪緼,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是天地乃萬物之父母,故乾坤居諸卦之首也。萬物既生,則凡飛潛動植,血氣心知之屬,盈塞於天地間者,皆物也。故乾坤之後受之以屯,屯有雷雨震盪,充塞滿盈之義。然屯剛柔始交,形質初開,又有物始生之義。物之始生,純朴未散,知識未啓,是物生必蒙也,故屯之後受之以蒙。蒙者蒙昩而無全覺,又幼穉而難遂長。物穉而不養,則無以遂其生,而天地之化育,幾於息矣。有開世覺人之責者,必思所以養之,故蒙之後受之以需。需之象,飲食宴樂,養道也。然飲食者,人之大欲,欲之所在,爭端必起。於是乾餱致愆,酒醴生禍。强凌弱,眾暴寡,不至於訟不止?故需之後受之以訟,訟則相援相傾,朋黨必眾,故訟之後受之以師,蓋用大兵以平其爭也。然師者眾多之義,眾無所統則亂,必仰比一人以為之君,施政教,申約束,使號令一,而眾志定,故師之後受之以比。比者眾所比輔也。夫民之比我,謂我能畜養之也。則必制田里,輕徭役。凡所以道之而遂其生者,宜施於既庶之後矣。故比之後受之以小畜。民既富矣,禮教可興也。則必明彝倫,勅秩敘,凡所以教之而復其性者,宜施於既富之餘矣。故小畜之後,受之以履,履者人之所行也。循禮而行,則上下有辨,親疏有序,此心泰然,而天下各得其所,故履之後受之以泰。斯則由庶而富,由富而教,而四海莫不乂安矣。
按:乾坤者,天地之太初也。屯蒙者,人物之太初也。有聖人出焉,為之養其穉而平其爭,小罰則平以士師,大罰則平以司馬。使海隅日出,咸知大一統之義,而親附於上。然後畜以養之,履以教之,而蕩蕩平平,卒致久安長治之模,豈非王道之大成哉?昔湯武除暴,以安天下,而即汲汲焉制助徹之法,申庠序之訓,遂能使萬民受保乂之德,國祚安磐石之固,用此道也。
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終通,故受之以否。物不可以終否,故受之以同人。與人同者,物必歸焉,故受之以大有。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必豫,故受之以豫。豫必有隨,故受之以隨。以喜隨人者,必有事,故受之以蠱,蠱者事也。有事而後可大,故受之以臨,臨者大也。物大然後可觀,故受之以觀。可觀而後有所合,故受之以噬嗑,嗑者合也。物不可以苟合而已,故受之以賁,賁者飾也。致飾然後亨則盡矣,故受之以剝,剝者剝也。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復則不妄矣,故受之以无妄。有无妄,然後可畜,故受之以大畜。物畜然後可養,故受之以頤,頤者養也。不養則不可動,故受之以大過。物不可以終過,故受之以坎,坎者陷也。陷必有所麗,故受之以離,離者麗也。
此發明否以下諸卦之義也。
孔子意曰:泰者,天地交而二氣通,氣化人事交通之謂也。然古今治亂,迭相倚伏,物無常通之勢,故泰之後受之以否。否者,上下不交,氣化乖隔之謂也。然亂極必治,挽救在人,物亦無終否之理。故否之後受之以同人,此世運之循環如是也。同人者,君臣同心,協力以濟其否也。既與人同,則能得天下之心,而人土財用,皆為我有矣。故同人之後,受之以大有。所有既大,或好大喜功,滿盈為害,有未可保也,故大有之後受之以謙。有大而能謙,則宜民宜人,受天百祿,可以長亨其有,而樂以天下矣。故謙之後,受之以豫,此君道當如是也。夫人君能以謙致豫,則臣有欽若之思,民有從乂之志,無不丕應而隨順,故豫之後受之以隨。然人之喜悅而來者,非苟隨也。必上下同心,而有事於脩治,故隨之後受之以蠱,蠱者政壞而振起之,必將有所事也。既有事於勵精圖治,而後一代之大功,可以由此而起,故蠱之後受之以臨。臨者遍臨萬國,有大無外之象。大則可以照曜天下,而文明光被,赫然可觀,故臨之後受之以觀。天子炳大觀於上,海內自觀化於下,東西南朔,來享來王,而罔不合志矣。故觀之後受之以噬嗑,此治道之相因者然也。嗑者合而為一也,然使直情而行,不加文飾,是為苟合。其始雖合,其終必離,是當有禮以飾之,故噬嗑之後受之以賁,所為文以救質也。賁者禮以飾情之謂,質而有飾,亨道也。然飾不可致,致飾則繁文盛而實意衰,亨道反盡矣。故賁之後受之以剝,所為質以救文也,此文質之變如是也。剝者剝盡之義也,物盡則反,無終盡之理。剝陽窮於上,則必反生於下。天心隱而復現,人心息而復生,皆此理也。故剝之後受之以復,此造化之機如是也。人心一復,則天理之誠常存,人欲之妄盡絶,故復之後受之以无妄。心既无妄,則善日積而崇高,惡日去而淨盡,可以畜德而至於大,故无妄之後受之以大畜。所畜既大,而優游涵泳,以俟其自化,是得養之義焉,故大畜之後受之以頤,頤者涵養之正也。有大涵養,方有大設施
完整内容需VIP查看或开通VIP查阅
付费内容
请登录 或 注册购买
这里是自定义内容,请在【用户中心配置 - 销售配置 - 普通付费内容 - 未登录提示】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