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易经网

赵庚白《直方周易》系辞上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

  【原文】《易》与(1)天地(2)准(3),故能弥纶(4)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5),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6);原(7)始反(8)终,故知死生之说(9);精(10)气(11)为物(12),游(13)魂(14)为变(15),是故知(16)鬼(17)神(18)之情(19)状(20)。【译文】《易经》亲附自然界的法则,所以能够含盖天地之间的一切道理。仰头观看天体在宇宙间的运行现象,俯首考察大地的规律,因此可以辨别黑暗与光明的事理。考察事物的开始类推事物的结尾,因此能了解生与死的推理。《易经》在风格、气势上成为最好作品的因素是文章的实际内容,《易经》能广泛流传的关键是文章的实际内容都是合情合理的正能量,所以能使人知道祖先治理国家的真实状况 注释:(1)“与”亲附。《国语·齐语》:“桓公知天下诸侯多与己也,故又大施忠焉。”(亲附:亲近,依随。)(2)“天地”指天地之间,自然界。《吕氏春秋·慎行论》:“天地之精也。”(3)“准”标准,法则。《荀子·致士》:“礼者,节之凖也。”(法则:规律。)(4)“弥纶”周遍,包罗。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论說》:“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包罗:包括网罗,含盖一切。)(5)“天文”天体在宇宙间运行等现象。古人把风云雨露等也看作天文。《论衡·订鬼》:“凡天地之间,气皆统于天,天文垂象于上,其气降而生物。”(6)“故”《汉语大词典》事理(事物的道理)。《易·系辞上》:“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孔颖达疏:“故谓事也,故以用《易》道仰观俯察,知无形之幽,有形之明,义理事故也。”(7)“原”推究,考察。《汉书•薛宣传》:“原心定罪。”注:“谓寻其本也。”(8)“反”类推。类推。《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9)“说”古代墨家逻辑的名词,指推理。《墨子·小取》:“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10)“精”佳、最好。如:“精品”。《史记·卷一二八·褚少孙补·龟策传》:“妇女不彊,布帛不精。”(11)“气”指作家的气质或作品的风格,气势。 三国·魏·曹丕 《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12)“物”指说话或文章的实际内容。《周易·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13)“游”指宣扬;流传。《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五年》:“曾巩、王安石、苏洵、洵子轼、辙,布衣屏处,未为人知,修即游其声誉,谓必显于世。”(14)“魂”泛指事物的精灵。温庭筠《华清宫和杜舍人》:“杜鹃魂厌蜀,胡蝶梦悲庄。”(精灵:即灵魂:比喻起关键和主导作用的因素。)(15)“变”《汉语大词典》通“辩”。正当(合情合理。)。《礼记·礼运》:“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 郑玄 注:“变,当为辩,声之误也。辩,犹正也。”一本作“ 辨 ”。辩、辨古字通。(16)“知”告诉;使知道。《公羊传·宣公六年》:“ 赵盾知之。” 何休注:“由人,曰知之;自己知,曰觉焉。”(17)“鬼”《汉语大词典》祖先。《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18)“神”治,治国。《汉语大词典》犹治。《荀子·王制》:“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夫是之谓大神。”王先谦集解引郝懿行曰:“《释诂》:神者,治也。然则大神谓大治。”又《易·系词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冒:统括;天下:国家;道:治理。)(19)“情”通“诚”。真诚,真实。《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民之情伪尽知之矣。”(20)“状”情形;状况。《史记·淮阴侯列传》:“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声明:本文系转载,由赵庚白原创发布于新浪博客,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赵先生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5291706076
完整内容需VIP查看开通VIP查阅
付费内容
售价:31 积分

登录注册购买

这里是自定义内容,请在【用户中心配置 - 销售配置 - 普通付费内容 - 未登录提示】修改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

付费内容
售价:31 积分

登录注册购买

这里是自定义内容,请在【用户中心配置 - 销售配置 - 普通付费内容 - 未登录提示】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