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易经网

(南宋)杨简介绍

杨简(1141年2月10日-1226年4月21日),南宋学者,字敬仲,号慈湖,慈溪(今属浙江省宁波市)人。告归后筑室德润湖(更名慈湖)居住,世称慈湖先生。 年轻时就读太学,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进士。任富阳主簿,陆九渊到富阳,便拜陆为师。先后任乐平知县、温州知府等地方官。最后以耆宿大儒膺宝谟阁学士。封爵为慈溪县男。谥号“文元”。 简著述颇多,传世的有《慈湖遗书》18卷,又续集2卷;《慈湖诗传》20卷;《杨氏易传》20卷;《五诰解》等。 人物生平 宋明州慈溪县城(今属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人,字敬仲,世称慈湖先生。杨挺显子。孝宗乾道五年(1169)进士。授富阳主簿,任上兴学校、教生徒。 时陆九渊过富阳,指示心学,虽陆仅长他二岁,仍向陆执师生礼。后调任绍兴府司理。 绍熙五年(1194)任国子博士,庆元党禁起遭斥,家居十四年,著书讲学。 宁宗嘉定元年(1208)复起,历任秘书郎、著作佐郎、国史院编修官兼实录院检讨官。后出知温州,廉俭自持,首创废除妓籍,以廉俭为民所爱戴。势家第宅阻河,命撤之,民呼“杨公河”。晚年寓居鄞县城内月湖畔,设馆讲学。 宝庆元年(1225)以耆宿大儒膺宝谟阁直学士、太中大夫,封爵慈溪县男,次年三月去世,年八十六,卒谥文元。 著有《慈湖诗传》、《杨氏易传》、《先圣大训》、《五诰解》及《慈湖遗书》等。史称“淳熙四先生”之一。 杨简师事陆九渊,发展心学,主张“毋意”、“无念”、“无思无虑是谓道心”,认为“天地我之天地,变化我之变化,非他物也”,把宇宙的变化说成是心的变化。并宣扬“人心自明,人心自灵”的观点。 学术思想 杨简继承与发展了陆九渊的心学伦理思想,剔除了与其心学体系不合的“沿袭之累”,使之彻底化。认为“天者,吾性中之象;地者,吾性中之形。故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皆我之所为也”(《慈湖遗书·家记一·己易》)。“天地人物尽在吾性命之中,而天地人物之变化,皆吾性之变化”(《周易解序》)。 从这一唯我论的世界观出发,把“心”看作天地之根、万物之本,认为“人心自明,人心自灵”(《绝四记》《慈湖遗书》卷二),“人心本善、本正,人心即道,故曰道心”(《将仲子》《慈湖诗传》卷六)。这是伦理道德的渊源与本质所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道心之中固自有”(《睽》《杨氏易传》卷十三),并以此释《易》,认为“易者,己也,非有他也”。“元亨利贞,吾之四德也……人推吾之始,名之曰元,又曰仁;言吾之通,名之曰亨,又曰礼;言吾之利,名之曰利,又曰义;言吾之正,名之曰贞,又曰固”(《慈湖己易》)。 总之,仁、礼、义、固四德之分殊,不过是“吾”的展开与表现。“其觉谓之仁,其宜谓之义,其履谓之礼,其明谓之智,其昏谓之愚,其不实谓之伪,其得谓之吉,其失谓之凶,其补过谓之无咎,其忻然谓之喜,其惨然谓之忧,悔其非谓之悔,啬而小谓之吝,其不偏不过谓之中,其非邪谓之正,其尽焉谓之圣,其未尽焉谓之贤”(《慈湖遗书·家记一·己易》)。认为人的道德意识、道德品质、道德水平和人的完善程度,都是由吾心所决定的。 [4] 杨简承袭性善论,认为“人心本正,起而为意而后昏,不起不昏”(《诗解序》《慈湖遗书》卷一)。“人心皆善,皆可以为尧舜,特动乎意,则恶”(《乡记序》,同上)。他抛弃陆九渊关于“恶”是由“气有所蒙,物有所蔽,势有所迁,习有所移”(《武陵县学记》《象山全集》卷十九)引起的说法,把昏乱与邪恶的来源归之于纯主观的“意”和思虑。“何谓意?微起焉,皆谓之意;微止焉,皆谓之意”。表现为利害、是非、进退、依违等。“心”与“意”之区别就在于“直则为心,支则为意,通则为心,阻则为意”(《绝四记》《慈湖遗书》卷二)。 杨简不同意陆九渊用“收拾精神”、“剥落”等来“发明本心”的修养方法,认为这种清心、洗心、正心的强制功夫,非徒无益,而且有害。为此,就要做到“绝四”和反观。他说:“人皆有至灵至明、广大圣贤之性,不假外求,不由外得,自本自根,自神自明。微生意焉,故蔽之。有必焉,故蔽之。有固焉,故蔽之。有我焉,故蔽之。昏蔽之端,尽由于此”(《绝四记》《慈湖遗书》卷二)。在这四者中间,绝“意”即做到无思无虑,保持心的本然状态最为重要。“无思无虑是谓道心”(《睽》、《杨氏易传》卷十三);“直心诚实,何思何虑?思虑微起,则支则离”(《井》,同上,卷十六),“如蒙如愚,以养其正,作圣之功”(《吴学讲义》《慈湖遗书》卷五)。“无知者圣人之真知,而圣人知之实无知也。…… 而圣人之道乃非智识、非事物,则求圣人之道者不可以知为止”(《家记五·论《论语》下》同上,卷十一)。但绝“意”并非是绝对的不思不为。“不起意,非谓都不理事;凡作事只要合理,若起私意则不可”(《家记七·论《中庸》同上,卷十三)。“不动乎意,非木石然也,中正平常正直之心非意也,忠信敬顺和乐之心非意也”(《维天之命》《慈湖诗传》卷十八)。实际上,“毋意”就是要使封建的伦理道德品性如同生理本能一样,自然地表现出来。 [4] 所谓“反观”,就是“复心”、自我反省。“直而达之”地去体验道。他静思力索十余年,“始信此心之即道,深念人多外驰,不一反观。一反观忽识此心,即道在我矣”(《履》《杨氏易传》卷五)。 杨简重视道德实践,躬行封建礼教。认为“圣人藏身之道,惟以礼而已矣”(《观》《杨氏易传》卷八)。而有“此不敢犯礼之心,即正心,亦道心”(《汉广》《慈湖诗
完整内容需VIP查看开通VIP查阅
付费内容
售价:51 积分

登录注册购买

这里是自定义内容,请在【用户中心配置 - 销售配置 - 普通付费内容 - 未登录提示】修改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

付费内容
售价:51 积分

登录注册购买

这里是自定义内容,请在【用户中心配置 - 销售配置 - 普通付费内容 - 未登录提示】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