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姤卦 地位:少阳|人位:老阳|天位:老阳|错卦:地雷复|综卦:泽天夬|交互卦:乾为天
【周易下经】第44卦-姤卦䷫天风姤卦(巽下乾上)-(清)刁包撰《易酌•卷八》
欽定四庫全書|易酌卷八
祁州刁包撰
周易下經
䷫【巽下乾上】
姤:女壯,勿用取女。
傳以一隂始生,漸有盛長之勢,為女壯。《本義》以一隂當五陽,為女壯。《本義》較勝。盖一隂雖漸長,未見其壯也。惟出而當五陽,則暴悍剛狠之意,具見于此矣,故曰女壯。壯者,男子之事,非婦人之宜也。觀家人一卦,以女貞盡之。女之不貞,家道所繇敗也,故曰勿用取女。
傳曰:取女者,欲其柔和順從,以成家道。姤乃方進之隂,漸壯而敵陽者,是以不可取也。
又曰:姤雖一隂甚微,然有漸壯之道,所以戒也。此春秋慮禍于微,防患於早之意也。
彖曰:姤,遇也,柔遇剛也。
一陽始生,則幸之曰復。復者,固然之事也。一隂始生,則危之曰姤。姤者,卒然之遭也。《本義》云:姤,遇也。決盡則為純乾四月之卦,至姤然後一隂可見,而為五月之卦。以其本非所望,而卒然值之,如不期而遇者,故為遇。遇已非正,又一隂而遇五陽,則女德不貞,而壯之甚也。其義更詳於傳。此釋卦名也。
勿用取女,不可與長也。
取女所以偕老,為保家長久之計。今一隂雖微,已有凌逼五陽之勢,豈可長久乎?故勿用取女也。此釋卦辭也。
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
以卦辭言之,本是个不好的遇。雖然,以卦體言之,天非地則不成,地非天則不生,天地相遇,而品物有光輝發越之盛矣。章即文章之章,謂有文彩可著見也。或曰:姤者,乾之末,坤之始,天地相遇象也。以四時言之,月至姤,辰為午,萬物相見乎離,而蕃衍乎大夏,品物咸章象也。
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
剛遇中正,從來俱指二五。《本義》獨指九五,盖以五中且正,二中而非正也。以陽剛之德,遇中正之位,故其道可以大行於天下也。此釋卦才也。
姤之時義大矣哉!
姤之時義,承上四句而贊之,此例甚多。《本義》獨云:幾微之際,聖人所謹,專為一隂慮也。大抵彖辭原是不好的,傳既釋之,却又看出一段絶好道理來,是孔子之易,而非文王之易也。傳辭原是極好的,《本義》又看出一个不好消息來,是朱子之易,而非孔子之易也。若必正釋彖辭,則必以《程傳》為主。
傳曰:天地不相過,則萬物不生;君臣不相遇,則政治不興;聖賢不相遇,則道德不亨;事物不相遇,則功用不成。姤之時與義,皆甚大也。如此說,大之義始無餘藴。
象曰:天下有風,姤;后以施命誥四方。
天之所以鼓舞萬物者,風也,風其天之誥命乎?后之所以鼓舞萬民者,誥命也,誥命其后之風乎?故后觀于天下,有風之象,而以施命誥四方也。施象天,命象巽,誥四方象風行天下,是上下所以相遇者也。
按:詔誥之體,三代尚矣,後世遂故事視之,或言是而行非,或朝令而夕改,奉天之謂何?然漢唐間亦有誥辭懇篤,而父老扶杖,軍士投戈者,其猶庶幾乎姤之象乎?
傳曰:諸象或稱先王,或稱后,或稱君子大人。稱先王者,先王所以立法制,建國作樂,省方敕法,閉關育物享帝,皆是也。稱后者,后王之所為也,財成天下之道,施命誥四方是也。君子則上下之通稱,大人者王公之通稱,此義安可不知?
初六,繫于金柅,貞吉。有攸往,見凶。羸豕孚蹢躅。
《本義》云:繫於金柅,小人自繫也。看來還作君子繫之為是。
傳曰:姤,隂始生而將長之卦,一隂生則長而漸盛,隂長則陽消,小人道長也。制之當于其微而未盛之時。柅,止車之物,金為之堅,強之至也。止之以金柅而又繫之,止之固也。固止使不得進,則陽剛貞正之道吉也,其所以防之者至矣。
又曰:使之進往,則漸盛而害於陽,是見凶也。羸豕孚蹢躅,聖人重為之戒,言隂雖甚微,不可忽也。豕,隂躁之物,故以為况。羸弱之豕,雖未能強猛,然其中心在乎蹢躅。蹢躅,跳擲也。隂微而在下,可謂羸矣,然其中心常在乎消陽也。君子小人異道,小人雖微弱之時,未嘗无害,君子之心防於微,則無能為矣,其所以慮之者深矣。防之至,慮之深,則小人終為金柅所繫,而不得肆其蹢躅之勢矣。自古小人用事之始,類似為無能為者,及其權勢既成,則束手而莫可誰何,寇準之於丁謂是也。使明於初六之義,則小人終於羸豕而已。
象曰:繫於金柅,柔道牽也。
牽者,挽拽之意,即所謂繫也。繫於金柅,挽拽柔道,使不得進也。如此看,似於牽意為切。
九二,包有魚,无咎,不利賓。
傳意似未甚醒,竊意初與四為正應,四本初之主也。初既比二而為其所乘,則二為主,四為賓矣。魚,隂美之物,象小人包而有之者,苴裹之使不逸於外也。制馭小人,罔為君子之害,何咎之有?然制馭之道,利主不利賓,何也?主去初近,賓去初遠也。九二剛中,身任制隂之責,不委其事於四,故曰不利賓。
象曰:包有魚,義不及賓也。
象提出義字,盖戢惡防奸,義當為則為之,若自已不做,靠他人做,則非義矣,故賓在上而不相及也。此與舊解全别。
九三,臀无膚,其行次且,厲,无大咎。
焦氏云:姤之九三,即夬之九四,非也。夬四宜進而從陽,居不安,行不進,柔之象也,故曰无大咎。以剛居剛,見一隂在下,而不肯坐視,臀无膚也。欲制在下之隂,而不得其道,其行次且也。與隂為敵,常懷危厲之心,雖未能如二之无咎,亦可以无大咎矣。
《本義》曰:既无所遇,則无隂邪之傷,故雖危厲而无大咎也。如此說更妥。
象曰:其行次且,行未牽也。
三之次且與夬四之次且同,三之行與夬四之行實不同。盖其行也,未能繫於金柅,牽制柔道,而亦未為柔道所牽制也。兩牽字正同。
九四,包无魚,起凶。
四與初為正應,初固四之有也
完整内容需VIP查看或开通VIP查阅
付费内容
请登录 或 注册购买
这里是自定义内容,请在【用户中心配置 - 销售配置 - 普通付费内容 - 未登录提示】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