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易经网

赵庚白《直方周易》系辞下: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

【原文】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译文】凡是《易经》记录的实际情况容易理解却不能从中察看出能有得意的结果就是不吉利,也许是害怕,懊悔或者感到为难。注释:“凡”凡是,表示概括。《周礼·春官序》:“凡内女之有爵者。”“之”代词。指代事物。《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情”真情,实情。《国语·鲁语上》:“余听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断之。”“近”浅近,容易理解,容易明白的,《孟子·尽心下》:“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而”表示转折关系。但,却,可是,然而。《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相”察看,仔细看。《论衡·订鬼》:“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得”得意,满足。《史记·管晏列传》:“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或”或许,也许。表示不肯定。如:你仔细找一找,或能找到。“害”担心,害怕。《礼记·哀公问》:“仁义在己,不害不知。”“且”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抑或”、“或者” 。《战国策·苏秦谓齐王》:“王以天下为尊秦乎?且尊齐乎?”“吝”感到为难。如:吝色(为难的神色);吝道(困难之道)。【原文】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译文】说《易经》文辞表达很散乱的人当为他的说辞而羞愧;对《易经》当中的思想有疑问的人是他将文辞理解错了;高明的人认为《易经》的文辞少。性急的人认为《易经》的文辞多。有抚爱善心的人用《易经》的文辞到处游说。失去官职的人《易经》中的文辞能使他重新崛起。注释:“将”表达。《诗经·小雅·鹿鸣序》:“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叛”散乱。《文心雕龙·附会》:“约则义孤,博则辞叛。”“其”表祈使。可要,当。《左传·成公十六年》:“子其勉之!”“辞”说讲。《礼记·表记》:“无辞不相接也。”注:“辞所以通情也。”“惭”羞愧。《史记·孟尝君列传》:“客惭,自刭。”“心”思想。《诗经·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其”彼、他。《师说》:“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枝”古同“歧”。《说文解字注》莖、枝主也。干与茎为林木之主。而別生条谓之枝。枝必岐出也。故古枝岐通用。“歧”叉开,事物错出。《尔雅·释名》:“物两为歧。”“吉”美好,善。《诗经·召南·野有死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善:好的,美好的;做得正确;令人满意,完善的;高明的,有本领的。)“之”指代事物。《列子·汤问》:“操蛇者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与帝。”“寡”少,缺少。《论语·季氏》:“不患寡而患不均。”“躁”性急,不冷静。《管子·心术》:“躁者不静。”“诬”古通作“怃”。抚爱。《康熙字典》又《讀書通》通作憮。《論語》君子之道焉,可誣也。《前漢·薛宣傳》引作憮。《晉灼註》憮同誣。“善”善良,好心。《左传·昭公十二年》:“供养三德为善。”“其”根据情况所指的、提到的或认为的那个(人、物、意思或时间)的。《孔雀东南飞》:“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游”游说,宣扬。《列子·汤问》:“孔子东游。”“其”句中助词,无义,只增加一个音节。《楚辞·屈原·涉江》:“虽僻远其何伤。”“守”职守,官职。《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屈”假借为“崛”。高起,突出。《汉书·叙传上》:“而得屈起在此位者也。”  声明:本文系转载,由赵庚白原创发布于新浪博客,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赵先生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5291706076
完整内容需VIP查看开通VIP查阅
付费内容
售价:16 积分

登录注册购买

这里是自定义内容,请在【用户中心配置 - 销售配置 - 普通付费内容 - 未登录提示】修改

发表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说点什么吧~

付费内容
售价:16 积分

登录注册购买

这里是自定义内容,请在【用户中心配置 - 销售配置 - 普通付费内容 - 未登录提示】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