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极(1)天下之赜(2)者(3)存乎卦,鼓(4)天下之动者(3)存乎辞;化(5)而裁(6)之存乎变(7);推(8)而行(9)之存乎通(10);神(11)而明(12)之(13)存乎其人;默(14)而(15)成(16)之,不言(17)而信(18)存乎德(19)行(20)。【译文】能深入钻研天下的实际情况的值得仿效的人或事物存在于六十四个卦中;能鼓动天下人行动的合情合理活动存在于卦的文辞中;值得仿效的人或事物能感化人心并且写作下来是存在着合情合理的内容;值得仿效的人或事物经推行能够传布是存在着可供众人共同实际施行特点;知识渊博能够通晓《易经》确实存在着这样的人材;暗中就能够达到完备阶段,不用告诉就能够清晰明白而确定不移是存在着高尚完美的本领。注释:(1)“极”深探,穷究(深入钻研)。汉王充 《论衡·问孔》:“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2)“赜”古与“啧”通。实情,实际(客观存在的事物。)。《康熙字典》《释文》赜,京氏作啧。按徐铉说文叙辨俗书譌谬,不合六书之体者,以赜为假借之字,当通用啧。(啧:《古代汉语词典》实情,实际。《荀子·君道》:“斗斛敦槩者,所以为啧也。”)
(3)“者”用在形容词、动词、动词词组或主谓词组之后,组成“者”字结构,用以指代人、事、物。 《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4)“鼓”鼓动(用语言、行动、文字等激发人们的情绪,使他们行动起来。)。《庄子·盗跖》:“摇唇鼓舌,擅生是非。”(5)“化”感化,转变人心。《公羊传·桓公六年》:“正月实来化我也。”注:“行过无礼谓之化。”(6)“裁”写作。杜甫《江亭》诗:“故林归未得,排闷强裁诗。”
(7)“变”《汉语大词典》 通“辩”。正当。(合情合理。)。《礼记·礼运》:“故国有患,君死社稷谓之义,大夫死宗庙谓之变。”(8)“推”实行,推行。《孟子·梁惠王上》:“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9)“行”传布。《后汉书·樊凖传》:“时羌复屡入郡界,凖辄将兵讨逐,修理坞壁,威名大行。”(10)“通”共用(用:施行,实行。实际施行。);互通。《礼记·内则》:“外内不共進,不共湢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
(11)“神”指知识渊博或技能超群的人。王嘉《拾遗记·后汉》:“京师谓康成为‘经神’。”(12)“明”通晓(完全掌握,透彻地了解。)。《荀子·天论》:“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13)“之”代词。指代事物。《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14)“默”暗中,心中。《论衡·实知》:“阴见默识,用思深秘。”(15)“而”能够。《尚书·周书·吕刑》:“狱成而孚,输而孚。”(16)“成”达到完备的阶段的。《国语·晋语七》:“其禀而不材,是谷不成也。”(17)“言”告诉;告知。《礼记·哀公问》:“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18)“信”明确。(清晰明白而确定不移。)《国语·晋语一》:“且夫胜狄,诸侯惊惧,吾边鄙不儆,仓廪盈,四邻服,封疆信,君得其赖。”(19)“德”高尚完美。《康熙字典》【正韻】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純懿之稱也。(纯懿:高尚完美。)(20)“行”功夫,本领。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汉阳续录》:然里之男妇,无不曰三师父道行清高。声明:本文系转载,由赵庚白原创发布于新浪博客,转载请联系原作者。赵先生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5291706076
完整内容需VIP查看或开通VIP查阅
付费内容
请登录 或 注册购买
这里是自定义内容,请在【用户中心配置 - 销售配置 - 普通付费内容 - 未登录提示】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