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司馬光撰《溫公易說》提要
【臣】等謹案:易說六卷,宋司馬光撰。光事蹟見宋史本傳。攷蘇軾撰光行狀,載所作易說三卷,注繫辭二卷。宋史藝文志作易說一卷,又三卷,又繫辭說二卷。晁公武讀書志云:易說雜解易義,無詮次,未成書。朱子語類又云:嘗得温公易說于洛人范仲彪,盡隨卦六二,其後缺焉。後數年,好事者于北方互市得板本,喜其復全。是其書在宋時所傳本,已往往多寡互異,其後乃并失傳,故朱彝尊經義考亦注為已佚。今獨永樂大典中有之,而所列實不止于隨卦,似即朱子所稱後得之本。其釋本卦,或三四爻,或一二爻,且有全無說者,惟繫辭差完備,而說卦以下僅得二條,亦與晁公武之言相合。又以陳友文集傳精義、馮椅易學、胡一桂會通諸書所引光說核之,一一具在,知為宋代原本無疑。其解義多闕者,蓋光本撰次未成,如所著潛虚,轉以不完者為真本,並非有所殘佚也。光傳家集中有答韓秉國書,謂王輔嗣以老、莊解易,非易之本旨,不足為據。蓋其意在深闢虚無元渺之說,故于古今事物之情狀,無不貫徹疏通,推闡深至。如解同人之彖曰:君子樂與人同,小人樂與人異;君子同其遠,小人同其近。坎之大象曰:水之流也,習而不止,以成大川;人之學也,習而不止,以成大賢。咸之九四曰:心苟傾焉,則物以其類應之。故喜則不見其所可怒,怒則不見其所可喜;愛則不見其所可惡,惡則不見其所可愛。大都不襲先儒舊說,而有得之言,要如布帛菽粟之切于日用。惜其沈湮滋久,說易家竟不獲覩其書。今幸際聖朝表章典籍,復得搜羅故簡,裒次成編,亦可知名賢著述,其精意所在,有不終泯于來世者矣。謹校勘釐訂,略仿宋史原目,定為六卷,著于録。
乾隆四十九年十月恭校上。
總纂官
【臣】紀昀
【臣】陸錫熊
【臣】孫士毅
總校官
【臣】陸費墀
完整内容需VIP查看或开通VIP查阅
付费内容
请登录 或 注册购买
这里是自定义内容,请在【用户中心配置 - 销售配置 - 普通付费内容 - 未登录提示】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