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董楷撰《周易傳義附錄》易傳序
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其為書也,廣大悉備,將以順性命之理,通幽明之故,盡事物之情,而示開物成務之道也。聖人之憂患後世,可謂至矣。去古雖遠,遺經尚存,然而前儒失意以傳言,後學誦言而忘味,自秦而下,蓋无傳矣。予生千【一有餘字】載之後,悼斯文之湮晦,將俾後人沿流而求源,此傳所以作也。易有聖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辭,以動者尚其變,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吉凶消長之理,進退存亡之道,備於辭。推辭考卦,可以知變,象與占在其中矣。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得於辭不逹其意者有矣,未有不得於辭而能通其意者也。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无間,觀會通以行其典禮,則辭无所不備。故善學者求言必自近,易於近者,非知言者也。予所傳者辭也,由辭以得意,則在乎人焉。有宋元符二年己卯正月庚申,湖南程頤正叔謹序。
《程氏•附録》:郭忠孝議易傳序曰:易即道也,又何從道?或以問伊川,伊川曰:人隨時變易,為何為從道也?楊迪問:有道又有易,何如?先生荅曰:此語全未是,更將傳序詳思,當自通矣。
【變易而後合道,易字與道字不相似也】。和靖嘗以易傳序請問曰: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无間,莫太露天機否?伊川曰:如此分明說破,猶自人不解悟。
【祈寛録云:伊川曰:汝看得如此甚善。呂堅中録云:伊川曰:亦不得已言耳】。
《朱氏•附録》:問: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也。曰:易指卦爻而言。以乾卦之潛、見、躍、飛之類觀之,則隨時變易以從道者可見矣。隨時變易以從道,主卦爻而言,然天理人事皆在其中。今且以乾卦潛、見、躍、飛觀之,其流行而至此者,易也;其定理之當然者,道也。故明道亦曰:其體則謂之易,其理則謂之道。而伊川又謂:變易而後合道,易字與道字不相似也。又云:人隨時變易為何?為從道也。此皆可以見其意矣。易中无一卦一爻不具此理,所以沿流而可以求其源也。易,變易也,隨時變易以從道,正謂伊川這般說話難曉。盖它把這書硬定做人事之書。它說:聖人做這書,只為世間人事本有許多變樣,所以做這書出來。至微者,理也;至著者,象也。體用一源,顯微无間。觀會通以行其典禮,則辭无所不備。此是一箇理,一箇象,一箇辭。然欲理會理與象,又須就辭上理會。辭上所載,皆觀會通以行其典禮之事。凡於事物,須就其聚處理會,尋得一箇通路行去。若不尋得一箇通路,只驀地行去,則必有礙。典禮只是常事,會是事之合聚交加難分别處。如庖丁解牛,固是奏刀騞然,莫不中節。若至那難處,便著些氣力,方得通。體用一源,體雖无迹,中已有用。顯微无間者,顯中便具微。天地未有,萬物已具,此是體中有用;天地既立,此理亦存,此是顯中有微。所謂體用一源者,程子之言盖已密矣。其曰體用一源者,以至微之禮言之,則沖漠无眹,而萬象昭然已具也;其曰顯微无間者,以至著之象言之,則即事即物,而此理无乎不在也。言理則先體而後用,蓋舉體而用之理已具,是所以為一源也;言事則先顯而後微,蓋即事而理之體可見,是所以為无間也。因記頃年汪端明說沈元用問尹和靖伊川先生:易傳何處是切要處?尹云:體用一源,顯微无間,此是最切要處。後舉似李先生,先生曰:尹說固好,然須是看得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有下落處,方始說得此話。若學者未曾子細理會,便與它如此說,豈不悞它!會以理之所聚而言,通以事之所宜而言,其實一也。問易傳序:觀會通以行典禮。曰:如堯舜揖遜,湯武征伐,皆是典禮處,只是常事。求言必自近,易於近者,非知言者也。此伊川喫力為人處。
易傳序
【资料录入】:王玲玲
【初次点校】:訾翠芬
【再次点校】:暂无
【点校底本】:《欽定四庫全書》第二十册-經部十四易类
完整内容需VIP查看或开通VIP查阅
付费内容
请登录 或 注册购买
这里是自定义内容,请在【用户中心配置 - 销售配置 - 普通付费内容 - 未登录提示】修改